稻浪翻滾,一片金黃。重慶巫溪大地迎來豐收,大型收割機轟鳴,穿梭田間高效作業,傳統人工收割已成過去,成本降、效率升。一位種植戶坦言:五畝地機器收,省了三千元,這是實實在在的收益,農民笑開顏。
據了解,今年不同以往,巫溪首次大規模跨區機收,覆蓋千余畝。政策有力支撐,巫溪縣農業農村委推出補助,機收每畝補80元,機耕機播同樣有補,巫溪縣白鹿鎮下壩村合作社負責人說:一舉三得,省人工,拿補貼,增集體收入。
農機社會化服務在巫溪并非孤例,巫溪縣上磺鎮農機服務隊,購機具統一經營,服務面積1500畝,年收益十萬元左右可觀,全縣水稻2.6萬畝,總產達1.2萬噸,機械化助力,十月中期可收完,巫溪農業,馬鈴薯產業亦蓬勃,播種機效率高,一臺抵百人。尖山鎮計劃種2萬畝,無人機防治病害,科技賦能農業。
巫溪中藥材更是寶藏,巫溪素有天然藥海之稱,2024年在地面積40萬畝,產值13.8億元,太白貝母全國第一。采取公司+村集體+基地+農戶模式,帶就業4000余人,人均增收3500元,從賣原料到深加工,產業鏈延長,附加值提升。
小布鞋也有大文章,巫溪縣文峰鎮何航鞋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絲瓜絡鞋工是特色勞務品牌。三產融合:田間種絲瓜、車間制鞋、直播間帶貨,帶集群產值超億,700人家門口就業,熟練工月入5000元,主播月入可破萬,政策護航培訓賦能,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結合
巫溪實踐表明:產業振興是基礎,政策、科技、融合三輪驅動,讓米袋子滿、錢袋子鼓,未來巫溪。農文旅融合新模式,山水田園稻鄉,生態與產業共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