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上旬,棗莊市山亭區遭遇連續陰雨天氣,秋糧收獲面臨“下地難、儲糧憂”的雙重挑戰。9日,陰雨短暫停歇,全區迅速抓住這一關鍵窗口期,從農機調度到儲糧保障,從干群幫扶到技術指導,多點發力與時間賽跑,全力推進秋糧搶收工作。截至當日,全區玉米應收面積15.2萬畝,已收獲10.81萬畝,收獲進度達71%。
農機精準調度,破解“下地難”梗阻
“前幾天雨不停,地里濕乎乎的,輪式收割機根本下不去,眼看玉米就要耽誤收了,心里急啊!”馮卯鎮青石村村民李孝山站在田埂上感慨道。好在鎮里及時調度了履帶式收割機進行搶收,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持續降雨導致田塊潮濕,機械下地困難成為秋糧搶收的一大梗阻。為此,山亭區建立了區鎮村三級聯動調度機制,精準摸排農機需求缺口,全力保障農機供給。
西集鎮針對部分村田塊分散、農機具相對緊張的情況,充分發揮鎮農業工作崗的協調樞紐作用。通過鎮農機合作社統一調配本鎮收割機資源,同時積極聯系外地跨區作業農機手,并采取“集中連片、順序推進”的作業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收割效率。此外,各村還組織人員對田間道路進行簡易修整,清理積水,為農機轉場創造便利條件。
城頭鎮同樣積極應對,提前組織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摸排各村的收獲進度與農機需求情況。一方面積極與區農業農村局對接,另一方面發動本地農業合作社,多渠道調配收割機械,并發布收割機的聯系方式,協調履帶式收割機開展作業。
“截至目前,山亭區共有玉米收割機10臺,較此前新增4臺,日均機械收割面積達800余畝。”山亭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陳文峰介紹。
烘干與晾曬并舉,化解糧食儲存難題
搶收落地,儲糧跟上。連續陰雨導致糧食水分偏高,傳統的場院晾曬方式面臨巨大壓力,糧食霉變風險增大。為此,山亭區各鎮街充分挖掘現有資源,全力保障糧食烘干需求,同時多渠道拓展晾曬空間。
在西集鎮學偉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烘干設備24小時連軸轉,工作人員輪班值守,“我們優先保障缺乏晾曬條件的農戶和種糧大戶。”合作社負責人張學偉說道。
城頭鎮萬恒土地流轉專業合作社的大型烘干設備同樣全天不停機。該合作社負責人魏洪光介紹:“我們接到鎮上的通知后,立即檢修設備,24小時不停機,平均日處理量能達到60噸左右,正全力消化濕糧庫存。”
與此同時,城頭鎮還協調村集體,將村委會大院、文體廣場等公共空間騰出來,供農戶臨時攤晾糧食;同時引導農戶利用自家屋頂、庭院,通過通風晾曬降低糧食水分,形成“集體場地+農戶空間”的立體晾曬格局。
政策支持更給農戶吃下“定心丸”。山亭區通過政策引導與資金扶持,鼓勵經營主體新增烘干設備,目前全區新增烘干糧食能力100噸,日均烘干能力提升至600余噸,較此前增長20%,從源頭化解了濕糧霉變風險,筑牢糧食儲存安全防線。
幫扶與指導同行,凝聚秋收強大合力
在秋收這場攻堅戰中,干部群眾的齊心協力和農技人員的專業指導發揮了重要作用。山亭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安排部署“三秋”農業生產工作,組織縣級領導干部深入生產一線開展幫包,各鎮街干部積極深入田間地頭,成立幫扶小隊,為困難群眾提供精準幫扶。
“村里有幾戶老人,子女都在外打工,自己掰玉米、運玉米根本吃不消。我們提前摸了底,村兩委分片包干,還組織黨員、志愿者成立幫扶小隊,直接到地里搭把手。”西集鎮轆井南莊村黨支部書記王廣榮擦著額頭的汗說,村干部白天守在田邊,既要協調農機,又要盯著安全,晚上幫老人把玉米運回家,“就是要確保秋收路上不落一戶、不落一田。”
在秋糧搶收中,山亭區不僅要讓糧食“收得回”,更要讓農戶“賣得好”。城頭鎮在推進搶收的同時,主動搭建產銷橋梁:一方面對接區內外糧食收購企業、加工廠,推送本地糧食質量信息,促成訂單收購;另一方面鼓勵本地糧食經銷商提供代儲、代銷服務,幫助農戶避開市場波動,保障種糧收益。
技術指導與氣象預警也同步跟進。陳文峰介紹,山亭區農業農村局與氣象部門建立“預警+調度”聯動機制,通過微信公眾號、村居大喇叭等渠道,每天向農戶推送氣象信息和秋收作業建議,提醒大家搶抓晴好時段。同時成立秋糧搶收督導組,由科級干部帶隊,組織區鎮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分組分片開展指導服務,累計開展技術指導50余次,參與人員300余人次,幫助農戶克服“等靠”思想,解決收割、儲存中的實際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