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開遠市大莊水庫腳下的云南省水稻全生育期多病蟲一體化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示范基地,1000畝金黃的稻谷迎風搖曳、香氣四溢。不同于傳統收割場景,這里沒有此起彼伏的人工鐮刀聲,取而代之的是機械收割機穿梭田間的轟鳴聲。
稻浪間,一臺臺收割機以沉穩的節奏勻速作業。機身駛過之處,沉甸甸的稻穗被卷入割臺,稻稈被精準切斷,隨即完成脫粒、清選等一系列流程。飽滿的稻谷直接落入機身糧倉,而粉碎后的秸稈則均勻撒向田間,為土地埋下天然肥料。
“人工收割一天一個人只能割5至6分地,非常辛苦?,F在機器每小時可以割5畝左右,效率高,割出來的谷子還干凈?!遍_遠市稻鄉米業有限公司大莊基地負責人楊健介紹。當最后一臺收割機完成作業,裝滿新鮮稻谷的運輸車便沿著田埂緩緩駛離,運到不遠處的現代化米廠,完成一場“稻谷變香米”的科技魔法。
智能機械取代人工鐮刀,數據管控替代經驗判斷。從“憑經驗看天種地”到“靠數據精準管控”,開遠市正用一場由新質生產力主導的“智慧豐收”悄悄改寫農耕的模樣,讓千年農耕文明煥發全新活力。
在現代化大米加工車間,機械運轉平穩低鳴,空氣中飄著淡淡的米香。全自動化加工生產線如“銀色長龍”,稻谷先經密閉管道進入智能清理系統,借助比重分選技術剔除雜質。隨后進入低溫烘干機,在控溫控濕環境下,既保證適配后續加工與長期儲存,更能鎖住營養。緊接著,自動化碾米機根據米粒特性精準調控碾磨力度,讓成品米顆粒飽滿、質地細膩。碾磨后的大米經分級、色選、真空包裝后發往全國各地,完成從稻谷到餐桌美味的最后一躍。
“傳統加工工藝耗時長,產能低,現在這條生產線日產80噸,不僅提高加工效率,而且還能保證糧食的品質。”開遠市稻鄉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正權說。
示范基地的“智慧豐收”,正是開遠市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一個縮影。當地近年來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引進先進農業機械、采用科學種植技術和管理方法等措施,讓越來越多農田實現“種得好、收得快、加工優”。
目前,全市水稻種植面積達5.98萬畝。其中,優質稻特色品種“云恢 290”實現規模連片種植2萬余畝,帶動種植戶2500余戶、戶均年增收近1萬元,真正讓“科技興農”變成農戶手中的“增收鑰匙”。
從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場景,到今天“機器換人、數據換腦”的現代化圖景,隨著更多科技元素融入農業生產、加工、銷售全鏈條,開遠農民的日子更有奔頭,鄉村振興也增添了更強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