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漸濃,臨沭大地上一派繁忙景象。10月6日,正值農歷八月十五,臨沭街道后高湖村村民高相軍趁著天氣轉晴,熟練地打開手機上的“沂蒙農機”小程序,輕輕一點,就近預約了兩臺履帶式聯合玉米收割機。“趁著天氣好轉,得抓緊把20畝玉米收完。”半天下來,兩臺收割機就在田間高效作業,金黃的玉米就裝滿了運輸車,拉到合作社的烘干塔等待烘干。
與此同時,在鄭山街道官陸村的惠龍農機專業合作社,烘干設備正開足馬力運轉。合作社負責人王漢純指著正在脫粒的一堆玉米鮮棒介紹:“這一堆大概25噸,脫粒后篩選、烘干,全程機械化。”他邊走邊介紹,受連續降雨影響,玉米晾曬難度大,烘干量明顯比往年高,“今天是開始烘干的第八天,這幾天陸續烘干了近600噸的鮮玉米。農戶把玉米送來,過完磅就不用管了,我們全程負責烘干儲存,解決了農戶雨天晾曬的難題。”
今年9月以來,持續陰雨天氣導致田間水分飽和,玉米、花生等作物收獲受阻。面對嚴峻形勢,臨沭縣把“科技賦能”作為破題關鍵。縣農業農村局依托“沂蒙農機”小程序,對全縣46臺鏈軌式收割機進行統一調度,實現農戶與農機“無縫對接”,最大限度提升泥濘地的機收效率。同時,全縣17臺套烘干設施全面啟用,日處理能力達1200余噸,基本滿足應急搶烘需求。
“我們成立了幫扶督導組和技術服務組,分組下沉到鎮街,一方面指導農戶搶抓雨歇窗口搶收,另一方面推廣履帶式收割、機械化烘干等適用技術,確保能收盡收、能烘盡烘。”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謝國華介紹。
此外,臨沭縣還提前儲備小麥良種4500噸、肥料3.3萬噸、農藥125噸,組織農技人員制定并下發《小麥精量播種技術指導意見》等資料,為即將到來的秋種做好技術和物資儲備。
目前,臨沭縣秋收工作正在有序推進。從手機小程序上的智能調度,到合作社里的機械化烘干,再到農技人員的精準指導,科技正在這個收獲的季節里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全縣糧食豐收保駕護航。